2025年7月10日,北京大学艺术疗愈前沿理论与技能进阶研修班第一期学员回校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顺利举行。来自艺术、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部分研修班学员齐聚一堂,围绕研修班结束后学员们的心得体会及艺术疗愈的本土化实践与全球传播展开深入交流。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联合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解答。
研讨会上,学员们结合自身经历,从个人成长、事业实践和学业探索等多个角度,分享了研修班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与积极影响。在个人成长方面,许多学员表示,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我,还掌握了运用艺术手段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学员齐美涵借助音乐疗愈重拾内在力量,将声乐特长与颂钵、曼陀罗唱诵相结合,不仅实现了自我调节与恢复,更探索出与他人建立情感共鸣的新路径;学员赵旖玮建立了对焦虑情绪更科学、理性的认知,通过艺术疗愈方法改善了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学员薄舒文则借助绘画疗愈走出生活低谷,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逐步平复内心波动。这些案例让大家深切感受到,艺术疗愈能够面向每个普通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具有广泛适用性和积极意义,即林一教授在“艺术与健康研究新框架”中“五位一体”理论所提出的艺术疗愈具有“疾病预防”“主动健康”的功能,体现了以预防为主、关爱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新方向。
在事业发展方面,学员们积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探索艺术疗愈与多个领域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学员冀翼深入山西大同公立小学开展艺术疗愈实践活动,聚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实践中坚定了将事业重心转向艺术疗愈领域的信念;学员鲁哥帆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打造艺术疗愈空间,在满足社会大众情绪调节需求的同时,也初步探索出文化传播与商业运营有机融合的新模式;学员吴晓阳尝试将艺术疗愈理念融入企业品牌建设与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中,以“有温度、有情怀”的商业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实践内涵;学员严莉不断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艺术疗愈理念,特别是将古琴魅力与现代人的心理疗愈需求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国际人士和各行各业的关注。
在学业探索方面,学员们既注重系统性知识的积累,又着力于本土化创新的实践探索。学员陈晓阳分享了影视领域中电影创伤研究、创意排演及家庭影像工坊等与艺术疗愈结合的案例,探讨了影视作为情感表达与心理疏导媒介的有效性;学员曹思苒将艺术疗愈实践作为博士论文的重要研究素材,聚焦艺术疗愈深度学术命题,通过装置艺术创作与工作坊实践,探讨文化记忆在心理疗愈中的作用,拓展了艺术疗愈的学术视野;学员蔡雨含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艺术疗愈理念只有与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本土落地、深入人心,由此转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疗愈智慧。
林一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艺术疗愈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而且必须立足全球,探索联结全球人心的疗愈力量。她指出,西方艺术治疗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但其基于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存在一定局限,中国的艺术疗愈应从艺术学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将“人”视为具有自我觉察和自我调整能力的完整的个体,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理念,为当代人的心灵建设贡献中国方案。这一理念为学员们的实践指明了方向:艺术疗愈不应止步于技术层面的借鉴,更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实现文化精神的深层共鸣与心灵滋养。
会上,林一教授对学员们提出了要求:作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培养的艺术疗愈先行者,一定要有承续中华文明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以科学精神和理论指导,探索开发艺术疗愈技能和方法,遵守国际公认的伦理职业规范,引领中国艺术疗愈行业健康发展。林一教授还透露了在艺术疗愈领域的三项重点规划:一是系统梳理学员们的实践案例,借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这一平台,展示和推动示范效应,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二是筹备举办北京大学国际艺术疗愈论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成果落地转化;三是依托国际艺术实验联盟“艺术与健康实验室”、卓尔伽奥艺术与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平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这一系列举措令学员们倍感振奋,纷纷表示将积极以先行者的姿态,投身于艺术疗愈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技能探索,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应用空间,助力艺术疗愈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实现全球传播,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凝聚共识、激发使命的思想动员。正如林一教授所言,艺术疗愈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体成长或商业应用,而是关乎人类心灵的共同建设与社会福祉的普遍提升。在北京大学的引领与推动下,广大学员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时代使命,不断将艺术疗愈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惠及更广泛人群,努力为人类身心健康和全球和平、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