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格局深度演变、国际传播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文化外交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外交的有效展开,离不开高质量、国际化、战略型的智库支持。如何做好文化外交智库工作,已成为关乎中国形象、国际话语权乃至全球影响力塑造的核心议题。鉴于此,2025年6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召开主题为“充分发挥基地特聘专家作用,做好文化外交政策咨询工作”研讨会。会议深入探讨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基地资源,汇聚国内外特聘专家的集体智慧,发挥其独特作用,切实做好国家文化外交的政策咨询工作,为实现2035文化强国目标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会议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各自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李金生建议:要忠实于研究基地作为国家智库的宗旨,从政策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上做好政策咨询工作。他指出,中国在演艺技术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及上合、东盟国家舞台设备亟待升级,可通过政府支持与企业合作,做好几件事情:一是提供设备援助和技术服务,推动演艺装备和技术出口;二是制定中国标准,设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奖项,提升文化话语权;三是提供可落地的策划方案,助力文化外交实践。他强调,需通过标准化、品牌化和国际化路径,将中国演艺技术转化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并探索以技术换服务等方式实现双赢。此外,每年打造一个标志性品牌项目,以实体企业为支点,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为全球文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原局长、党委书记,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谢金英指出,文化外交不仅限于政府项目,还应更多聚焦民间、社区层面的交流和日常场景中的文化传播,通过真实情感联结深化理解。他建议基地深入调研当前文化外交的痛点与需求,包括如何结合文旅融合吸引外国游客,通过亲身体验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打破语言障碍,促进民间交流等。此外,他还强调交流渠道的多样化,如出境游、社交媒体等,建议保障文化供给的充足性与创新性,推动中外互鉴共同繁荣。他主张通过研究提出改进现有文化外交形式的可行性方案,并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国家文化战略实施。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原副局长朱琦指出,当前政策咨询工作需进一步优化信息收集与成果转化机制。他回顾了过去通过实地调研、任务反馈等方式积累的丰富资料,但因流程调整导致部分资源未能充分挖掘。他建议,应建立更科学的调研分类标准,明确区分“数据汇报”与“深度分析”,推动调研成果向政策建议的高效转化。针对文化外交信息获取的实际困难,他提出需探索多元渠道,例如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来补充一手资料;同时可尝试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国内外文化动态的实时监测能力。他强调,文化外交研究应注重基础性工程,如各国文化基因的系统梳理,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奥地利使馆前文化参赞白阳在会议中回顾了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的成立初衷。他指出,基地的设立旨在整合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建议,尤其注重从政策导向、外交需求及学术视角提炼可操作性方案。他强调,当前文化交流形式较以往发生显著变化,需以更开放的姿态适应新趋势。他建议,基地应结合自身长期积累的政策敏感性与实践经验,加强与文旅部门、基层文化组织及高校的合作,推动案例汇编与经验总结,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此外,民间文化交流在增进民心相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建议基地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促进国内外学术界对话,助力基层文化项目落地。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南非、保加利亚使馆前文化参赞尹亚利指出,当前国际形势与科技变革正深刻影响文化交流模式。文化外交智库需聚焦国家需求,突出特色研究,尤其要关注新兴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双刃剑效应。他建议基地发挥学科优势,深化与高校、驻外机构的合作,推动文理融合与文旅产业联动。如通过学生课题、师生共创等方式,将年轻学者的创新活力与资深专家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老中青”协同机制。同时,他提出可借助北大平台吸引校友资源,为基地发展争取更多实质性支持。此外,他认为需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探索多渠道获取国际文化动态,如驻外人员实地反馈、学术会议案例分享等,从而增强调研的深度与实效性。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顾问、原副会长张宇提出,文化外交研究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尤其要聚焦“全球南方”这一关键领域。他指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已超3万亿元,与东盟等新兴市场形成深度经贸联系,文化传播与经济投资的协同发展空间巨大。他建议基地研究以“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为框架,系统梳理中国与东盟、拉美等地区的合作经验。同时加强历史经验总结,探索文化软实力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等合作。他建议基地从学术研究向政策咨询延伸,通过学科交叉、案例汇编等方式,为国家文化外交提供前瞻性方案,助力构建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美国、澳大利亚使馆前公使衔文化参赞,原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党委副书记舒晓指出,当前文化外交需关注新兴科技与文化现象的双重影响,他以Deepseek为例,说明其对语言学习、学术研究的颠覆性冲击。同时,许多新兴文化现象背后彰显出了文化吸引力,需从学理层面剖析其流行原因。此外,本土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也需厘清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差异,应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明确文化内涵,避免符号误读。他强调,文化外交需立足学术根基,通过案例研究、跨学科协作提升传播精准度。他呼吁基地整合年轻学者与资深专家资源,关注国际舆论场中的文化争议,以学术成果支撑政策实践,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深度认知与认同。
中国音乐学院前副院长、教授谢大京围绕基地专家资源整合与文化外交实践提出三点建议。首先,需系统整合专家资源,明确智库型与经验型专家分工:智库型专家聚焦宏观政策设计,参与国家文化外交战略规划;经验型专家则基于驻外经历,按地区及领域提供技术性建议。其次,注重理论创新,构建中国式文化传播理论体系。建议从两方面突破:一是研究全球文化政策动态,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二是开发文化安全评估矩阵,量化分析文化产品出口的意识形态风险,建立动态预警模型。最后,强化高新技术应用,推动数字媒体传播。同时,他建议开展深度案例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长期跟踪,产出鲜活的学术成果,为国家级课题提供支撑。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阿根廷使馆前文化参赞韩孟堂回顾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文化外交历程。他指出,中国与拉美建交时间较晚,但通过民间努力逐步建立互信。此后,文化外交转向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成为政治与经济合作的“双支柱”。他强调,当前文化外交需紧扣“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合作,探索可持续模式。同时,需警惕文化渗透风险,既要推动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的国际传播,也要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他建议利用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提升文化输出效率,通过文明对话促进多元文化共存,加强年轻学者对新兴课题的研究。他呼吁专家们发挥经验优势,提供历史视角与实践启发,助力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外交理论体系。
林一教授最后对各位专家的建议进行了总结,梳理出近期可行的工作议题。首先,文化外交智库必须坚守服务国家顶层设计的宗旨,强化战略意识,服务国家大局,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开展工作,善于将“文化互鉴”与“文明交流”的理念转化为政策建议与行动路径。文化外交本质上是跨文化沟通,需要艺术、传媒、语言、国际政治等多学科智识协同,形成“学术—实践—传播”一体化机制,实现从理论研究、政策建议到国际项目落地的完整闭环。同时,要继续保持与国际同行的对话机制,掌握全球信息的前瞻性动向,保持理论创新的前沿性引领。最后,要重视实践反馈与评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基地作为智库的功能。
此次会议不仅为文化外交政策咨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未来相关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文化外交事业的发展,为实现2035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